公元891年,正值唐末乱世之际,一位身披重甲的将领率领两千余名精锐士兵投奔了当时正在崛起的军阀朱温。这位将领的到来起初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谁也没有想到,他日后竟会成为朱温麾下最令人闻风丧胆的猛将。据《旧五代史》记载,此人每战必先登,披重甲,执利刃,所向披靡,其勇猛程度令其他将领望尘莫及。在随后的征战中在线配资网站,他屡建奇功,为朱温立下汗马功劳,最辉煌的战绩是以区区五千兵力大破六万敌军!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这位战功赫赫的猛将最终却选择了背叛朱温。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一生中竟经历了三次重大叛变,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让我们先来看看他投靠朱温的始末。这位传奇将领名叫刘知俊,字希贤,生于徐州沛县一个武将世家。据史料记载,他身长七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自幼习武,弓马娴熟。早年在节度使时溥麾下担任列校时,就因每战必先登,所向无前而闻名军中。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的卓越才能引来了同僚的嫉妒和猜忌。在重重压力之下,公元891年,刘知俊毅然率领亲信部众两千余人投奔了当时正在扩张势力的朱温。朱温见到这位马上能开三石强弓,步下可舞百斤大刀的猛将,大喜过望,立即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左右义胜两军都指挥使。因其作战时常为先锋开路,军中皆称其为刘开道。
展开剩余63%在朱温麾下的十余年间,刘知俊屡立战功,官至同州节度使。公元906年,朱温与李茂贞爆发激烈冲突时,刘知俊奉命镇守关中要地。当时李茂贞的养子李继徽率六万大军围攻夏州,刘知俊仅率五千精兵驰援。两军在美原展开激战,刘知俊身先士卒,亲率铁骑冲阵,大破敌军,斩首二万余级,缴获战马三千余匹,生擒敌将百余人。此战之后,朱温称帝建立后梁,李茂贞不甘失败,又企图偷袭长安。刘知俊再次临危受命,以少胜多,打得李茂贞仅以身免。这些辉煌战绩,奠定了他在后梁军中第一猛将的地位。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功勋日盛,刘知俊的命运开始发生转折。公元909年四月,朱温为表彰其战功,册封刘知俊为大彭郡王,加检校太尉、兼侍中。但与此同时,朱温的猜忌之心也日益加重。当时权臣刘捍进谗言,诬告另一猛将王重师谋反,朱温竟不问青红皂白就将王重师满门抄斩。这件事给刘知俊极大震动,他夜不能寐,常对亲信说:王公功高盖世,尚且不免,我等岂能自保?终于在同年六月,刘知俊在同州举兵反叛。
朱温闻讯大怒,派使者质问:朕待卿不满,何故反耶?刘知俊回奏:臣非背德,但畏死耳!王重师不负陛下,而族诛之,臣今亦恐不免!尽管朱温百般解释,但刘知俊去意已决。朱温遂亲率大军征讨,经过数月激战,终于平定叛乱。刘知俊兵败后投奔了昔日对手李茂贞,并多次协助李茂贞击败后梁军队,成为朱温的心腹大患。
投奔李茂贞后,刘知俊的处境并未好转。公元911年,李茂贞与前蜀开战,刘知俊率军屡败蜀兵。但朝中奸佞进谗言,李茂贞一度剥夺其兵权。虽然后来复职,但因家属被前蜀所俘,刘知俊又担心李茂贞猜忌,于公元915年十一月的一个雪夜,仅带七十亲兵突围投奔前蜀。
在前蜀,蜀主王建表面上对刘知俊礼遇有加,任命他为武信军节度使,镇守遂州。但私下却对太子说:吾老矣,刘知俊非汝辈所能制,宜早图之。加之朝中大臣不断进谗,甚至编造黑牛出圈棕绳断的谶语暗示刘知俊将反。最终在公元918年正月,王建以谋反罪名将刘知俊处死,这位历经三叛的传奇猛将就此陨落。
发布于:天津市天元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